智慧的疆界:从图灵机到人工智能
图灵已经找到了计算能力的基石,但寻找智慧的基石这项工作,仍然没有见到成功的曙光,世界在等待着下一个“图灵”的出现。
谁会是下一个图灵呢,是奥特曼吗,我们不得而知,GPT的发布如火如荼,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
我并不看好目前的AI进展,不管是近十年深度学习的飞速发展,还是Transformer近期的又一次颠覆,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智能。真正的智能应该不需要训练,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就语言能力而言,真正的智能能从零开始自己解析语言,不需要任何数据教他。就像三体中提到的自译解析系统一样。
虽然都声称已经成功开发出了非冯·诺依曼的新型计算机架构,然而就背后对应的非图灵机的新型计算模型而言,仍是毫无头绪。
或许图灵机这个模型就无法实现这样的AI。那么任何冯诺依曼架构的计算机就都无法实现。或许非冯诺依曼架构才有新的可能?当然这都是我的猜想。
伟大的图灵吞食氰化物结束的自己传奇的一生,当时的社会是不够包容的(同性恋难以理解,但我尊重他的选择)。
“伊莉莎效应”(ELIZA Effect),这个词的意思是说人可以过度解读机器的结果,读出原本不具有的意义。
gpt4就是是eliza effect的典型代表,短视频创作者们无所不用其极。
冯诺依曼曾推理出一个智能系统应当包含一个自复制系统,而一个自复制系统应该具备两个能力。
首先,它必须能够构建一个组成元素和结构与自己一致的后代系统,然后它需要能够把对自身的描述传递给这个后代系统。冯·诺依曼把这两个部分分别称作“通用构造器”和“描述器”,而描述器中又包含了一个通用图灵机和保存在通用图灵机器能够读取的介质上的描述信息。这样,只要有合适的原料,通用构造器就可以根据描述器的指示,生产出下一台机器,并且把描述的信息也传递给这台新机器。随后,新机器启动,再进入下一个复制循环。
在当时,没有设计出能够进行自我复制的机器,但是遵循冯诺依曼的思路进行自我复制的软件已经存在:DNA双螺旋结构。